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普及,人類對於微觀世界越來越了解,卻也越來越懼怕,無處不在的細菌、病毒,深怕我們被這「小東西」給擊潰了。人類在半個世紀前發明了抗生素,將人類壽命從平均35歲延長了一倍左右,但現在的人類卻濫用抗生素而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事實上細菌分為「益菌」以及致病細菌的「病菌」,過度撲殺細菌也會使得益菌被消滅。因此近年來開始出現了「髒養教育」的概念,讓孩子們吃土卻越髒越健康的免疫力。透過認識細菌,殺死病菌、培養益菌才能為孩子和自己打造健康的免疫力!
內容目錄
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是微生物
細菌對人體有害,只對了一半,細菌有分好壞,好的細菌讓你上天堂,壞的細菌讓你住病房(無誤),益菌/微生物有助於消化和打造健康的體質。事實上微生物在近年甚至趨向視為人體「器官」,因為人體的微生物量比人體的總細胞數還多上十倍。一個人約有十萬億個細胞,而人體中卻有著一百萬億個微生物,是一比十的比例!因此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比你想像的還大。(延伸閱讀:TED Talk 微生物成就你我)
現代醫療對於細菌無差別的撲殺不僅導致病菌產生抗藥性,使得未來能使用的抗生素越來越少,甚至會產生不怕任何已知抗生素的「超級細菌」(Superbug)。聰明的商人們不斷地推出聲稱具有消毒功能的商品,你時常可以看到身旁的父母親們,或是你自己正在這麼做:拿起抗菌消毒商品往你孩子身上噴。深怕嬰兒免疫力不夠強時,被細菌給傷害到了。實際上會使人類罹病的微生物僅有百種左右,在人體中的微生物有千種以上並不會對人體有害,甚至還能帶給我們益處。

腸道微生物相:人類的第二個大腦
人類學家證實,人類從生食到熟食的轉變,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腸道。由於能量攝取增加,人類的小腸因此變短,然而人類的腦容量也增加了20%。從已知相關的腸道微生物與腦部發展的連結來看,腸道微生物相在腦部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是兩個器官間的溝通橋樑,其中腸道菌群也對該路徑貢獻匪淺,三者相互影響並調控全身各種生理作用,從腦部發育至神經疾病的進展皆與此連結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體免疫細胞群的形成
母體的子宮是一個無菌的狀態,因此胎兒並不會接受到任何的細菌,無論是益菌或是病菌。在我們出生之前,腸道內充滿了不成熟的免疫細胞。出生之後,這些細菌立刻會搬到新家中,而新生兒的免疫細胞就會「醒來」,開始繁殖倍增並移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利用所接受到的資訊訓練其他的細胞。免疫細胞並不會殺死全部的細菌,他們會利用所學習到的資訊,也就是和病菌的接觸來分辨哪些需要消滅,哪些需要共處。
許多發炎疾病,例如:氣喘、過敏、腸道炎,主要都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在了解微生物相對免疫系統的重要性之後,我們對於越來越多兒童罹患這類疾病就顯得不那麼意外了。因為現代生活的改變,造成免疫系統及相關的微生物型態發生變化。免疫細胞等待微生物的到來才甦醒,並在我們出生後才進行訓練自有其道理。數百萬年來一向如此,未來也會如此。我們必須找出調整現代行為模式的方式,讓免疫細胞群得以正常運作。
首先,消毒到底消了什麼毒?
時下許多嬰幼兒用品廣告都在主打「消毒」、「殺菌」、「抗過敏」強調孩童必須在一個乾淨的環境下才能健康成長,所以父母的責任就是避免孩子們接觸「髒」、「毒」、「菌」,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其實這些都只是刺激消費的廣告而已,行銷學的核心思想,一是激發慾望,二是產生恐懼,以刺激消費者購買產品。
致病細菌才是對我們有害的「毒」,像是肺炎鏈球菌、黃金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等,這些有機會可以靠抗生素治療,但一味地避免孩子接觸細菌則會讓免疫細胞失去產生抵抗力的機會。試想電腦如何防範電腦病毒?首先就是要讓電腦接觸到病毒後,程式設計師才能寫出相應的防毒程式,人體也是如此。全面的撲殺細菌也會阻止人體微生物群的建立,因此孩子免疫力在長大後普遍較差及容易過敏,除此之外,更容易造成肥胖,但那是另一個議題了(延伸閱讀:糞便移植)。
》》髒養:美國頂尖科學家談細菌對寶寶免疫力的益處,從孕前起的105個育兒Q&A
再者,消毒真的消毒了嗎?

讓父母聞風喪膽的腸病毒,是無法靠酒精消滅掉,反而是洗手超過20秒才能有效去除腸病毒。時下消毒產品一是殺菌過頭,二是消不了毒。父母該做的是認清真正的敵人,廣交有助健康的盟友。真正的毒有哪些,除了前面提及的致病細菌之外就是病毒、化學物質和寄生蟲。
病毒必須靠人體自己的免疫細胞解決,我們都知道抗生素可以殺菌,但抗生素可沒辦法殺死病毒。許多人以為疫苗是解藥,其實疫苗是把半死不活或者是去除傷害力的病毒注射入人體,讓免疫細胞戰勝這個已經被打個半死的病毒而得到經驗值得到抗體,因此下次再接觸到該病毒時就有抗體可以解決病毒。
化學物質則必須靠人體代謝,否則為何統X、味X的幾百道工法食物還可以不下架,就是因為符合食品法的化學添加物規範,問題是假設一個食品符合人體代謝量的一半因此不超標,但一天吃進好幾樣的加工食品也是造成代謝的負擔,最後堆積在身體裡造成疾病。更別提「消毒」、「殺菌」的產品大多也都是化學物質組成。
寄生蟲則沒有辦法靠疫苗或是抗生素治療,必須仰賴醫療行為。因此寄生蟲是最需要避免的「毒」。大多數的寄生蟲都是來自於接觸動物,尤其是糞便,例如人畜共通的犬鉤蟲,因此孩童在玩沙或是接觸動物前,父母最好先確認周遭有沒有動物糞便或是動物的健康狀況。當然很多時候是很難確認的,不管如何孩童接觸動物帶來的益處還是大於寄生蟲的風險。
那麼,如何正確消毒?
是也不是,首先要認識哪些才是真正的有害物質,對於「毒」的有效的防護是:
- 吃飯前用肥皂洗手
- 在人多擁擠的地方戴口罩
- 該打的疫苗不要吝惜
- 孩子接觸前確認環境是否利於致病細菌的產生(如陰暗潮濕)或是有無動物糞便
- 隔夜食物必須確實加熱或煮滾後再吃
- 針對現在的疫情,在外面仍然需要使用合適的消毒產品進行消毒
若長時間在家則不需要一直使用消毒產品導致過度消毒,重點在進家門前需要妥善消毒,並且確實洗手,才能正確防疫。
別再阻止孩子玩得髒兮兮了,過多的保護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父母應該了解的是如何認識微生物。推薦大家閱讀幾本書:
讓孩子們吃土:拯救你的孩子,遠離過度消毒殺菌的環境
髒養:美國頂尖科學家談細菌對寶寶免疫力的益處,從孕前起的105個育兒Q&A
這兩本書都在探討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現代的醫學對細菌過度撲殺。抗生素的確是使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許多以前致命的疾病都可以靠抗生素治癒,然而現代的醫學卻過度使用抗生素以及過度清潔,使得孩童的免疫系統失去建立資料庫(微生物相)的機會。書中也提到落後國家孩童的過敏問題比已開發國家還來得少,就是因為在孩童關鍵時期沒有建立好完整的微生物相所導致。
這兩本書都相當推薦,不僅僅是在養育上的知識,也能擴展更多的醫學觀,這兩本書的差異在於,第一本「讓孩子們吃土」著重於整體知識說明傳遞的脈絡,而第二本「髒養」則著重於個案Q&A的討論。有趣的是,我們常聽到以前老阿嬤一輩餵孩子時,會先將食物咀嚼過後再餵給孩子,現在的我們聽到會覺得噁心和不衛生,但在這兩本書中都提到這種方法有利於孩子攝取細菌和抗體,當然如果口腔發炎或是有疾病便不適合這麼做。對於想要增強孩子免疫力的父母這兩本書都相當值得一看!
現在疫情嚴重還是髒養嗎?
髒養的重點不在於完全不給孩子保護,讓各種毒物和病毒入侵孩子身體產生抵抗力,這是對髒養的錯誤認識。髒養的重點在於辨識何為真正的致病物質,而非全面撲殺,導致孩子失去產生抵抗力。針對現在的疫情,我們在外面一樣會用適當的消毒產品消毒,因為外面的風險因素不確定,尤其是人會常碰觸的地方。
在進家門前我們也會妥善消毒,並且進家門後必須確實洗手。接下來我們就不會在家中特別消毒,因為家中的環境是穩定的,孩子體內的微生物相已經適應了家中不同的微生物,不需要特別消毒。所以我們不會在家中噴來噴去,只會將該做好的清潔整潔做好就足夠了。九個月大的在熙我們也是讓他拿玩具來吃,只要注意不是小塊的玩具會造成吞嚥危險就行了。有許多父母會對家中玩具噴灑消毒產品消毒,這其實反而會讓孩子有機會吃到這些消毒的化學物質。
5 留言
[…] 講到制約人們常常有負面的情緒,認為制約是不好的,然而「制約」其實處處可見於我們的生活當中。例如業績獎勵就是操作制約中的正向增強,當員工有期待的行為出現後,給予正向增強(獎勵)刺激。我們常常在講,把孩子當狗養,不只是髒養,也是像訓練狗一樣來訓練孩子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制約。如果你推崇阿德勒正向教養的話,那你必須知道《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中並沒有提到三歲以前的教養方法,因為約莫三歲左右的孩子才有判斷因果關係的能力,也才有一定的溝通能力。 […]
[…] 延伸閱讀:髒養教育:越骯髒如何越健康? […]
[…] 延伸閱讀:髒養教育:越骯髒如何越健康? […]
[…] 或許有人會好奇我們的教育理念是髒養,不是不需要太乾淨嗎? 塵蟎並不屬於微生物,而是微小的蛛形綱節肢動物,並非單細胞的微生物或是細菌類生物,而是「動物」!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我們髒養的相關文章。 […]
[…] 髒養教育:越骯髒如何越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