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於教育的想法可能是這樣:教育是學校的事。或許你也是這麼長大的,沒有任何早期教育,就是父母祖父母一手養得肥肥胖胖,接著去幼稚園開始接觸一些簡單的學術教育,而這就是大眾所認為的最早期教育。事實上,人類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是0至3歲,在這個階段中,人類的大腦發展會形成往後智力、情感、運動、社交等各方面能力發展的根基。
嬰兒剛出生時的體重約3000克左右,對比平均成人體重僅有成人的5%,然而嬰兒大腦卻有成人的25%,兒童體重要達到成人50%的體重需要到十歲,而大腦發育在嬰兒出生後的六個月就已經達到成人的50%了。約莫4歲時的智力已經可以達到17歲時智力的50%,而普遍認為17歲的智力是人類大腦發展的巔峰。由此可見,人類嬰幼兒階段的大腦發育是遠大過體格成長的曲線,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早期教育在生理發展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Reference:腦造影實驗室)
內容目錄
0-3歲是學習的黃金時期
成人的大腦僅有一公斤重,卻有著約1000億個神經元以及100兆條神經彼此相連,而人類出生之時這龐大數量的神經元就已經形成,然而這些神經元之間並沒有連結,唯有透過外界的刺激與嬰兒的學習才能使這些細胞搭上橋樑。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可分成三部分:軸突、樹狀突及細胞體。
軸突是傳出單位,它將神經衝動傳到另外一個神經細胞或肌肉、器官去,它也可以延伸的很長,甚至可以跨越腦半球與另一邊的神經細胞相聯結;樹狀突是接收單位,專門接收別的神經元傳來的訊息,軸突的末端跟另一個細胞的樹狀突相連接之間有個很小的空隙叫作突觸,一個刺激必須要通過這個空隙才能到達另一個細胞(電傳導在此要先轉換成化學傳導,訊息才可以繼續往前送);細胞體就是神經細胞的本體,所有的突出都是來自於此。(Reference:嬰幼兒神經與語言的發展)
當然這裡不是要討論神經學,不會有過多的說明,我們只需要大概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簡言之就是大腦神經連結越多就越聰明,而促使神經相連的方法就是刺激它們,尤其是人類0-3歲時,大腦神經發展最暢旺的時期。然而問題來了,要如何刺激大腦呢?很簡單,就是透過感官刺激和學習。這也是早期教育的精髓,透過早期的刺激,讓更多的神經彼此相連。只是這裡我們又遇到了另一個問題,如何正確的刺激和學習呢?
早期教育的經典:卡爾威特的教育
很顯然地,你總不可能對一個嬰兒開始教算數或是天文地理,正確的刺激和學習才能幫助嬰兒大腦積極的發育。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早期教育著作的經典《卡爾威特的教育》,老卡爾是十九世紀的一位德國牧師,他對於當時天才的定義頗有微詞。當時的教育家普遍認為天才是天生的,後天的教育是無法逆轉一個人的稟賦,然而這位牧師卻認為人人都是可造之材,雖然稟賦可能有優劣,但若一個人有100分的稟賦就該發揮100,有60就該發揮60,於是老卡爾便將這樣的想法付諸於自己的兒子身上,而他的兒子卡爾威特也成了當代著名的天才。
老卡爾自卡爾出生的15天便開始進行訓練,一開始嬰兒肯定無法閱讀或是寫字,所以老卡爾便不斷「灌輸」他的兒子,透過唸故事、講話或是唱歌的方式。因為嬰兒一開始的聽力最發達,所有對外界資訊的接收都是透過耳朵。在嬰兒出生時他們有一些本能,這些本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消失,抓握反射就是其中之一。老卡爾會將他的手指放在兒子的手掌中,嬰兒的抓握反射變化無意識地抓住碰觸手掌的物體,待他的孩子抓住手指之後,老卡爾便會抬起他的手直到超過孩子力量而放掉,如此反覆幾個月的訓練,卡爾比起同時期的孩子還來得有力。這樣的抓握能力在未來孩子的成長會帶來更多的刺激,他們會更快學會抓握東西,更快學會攀爬,而這些能力都有助於孩子的早期大腦刺激。
(我也套用卡爾威特的抓握反射訓練在兒子身上,七個月大時,他已經有足夠的握力吊起自己)
當孩子能看物體時,老卡爾便自製圖卡刺激孩子的視覺感官。拜科技所賜,我們現在不需要自製圖卡,仿間已有許多的現成品可供我們使用。老卡爾在兒子抓住他的手指時會說:「手指、手指」也會指著家裡的物品和傢俱並說出他們的名稱以此訓練卡爾的認知能力。老卡爾在卡爾小時候就不斷地唸故事書和詩詞給他聽,不僅如此,他的母親悅人的歌聲也同樣薰陶他的聽覺感官。等到卡爾成長到能夠閱讀的年齡時,老卡爾會故意裝忙說自己沒有時間而鼓勵孩子學會閱讀故事書。老卡爾的早期教育宗旨是,先以灌輸的方式刺激孩子的感官,花時間陪伴孩子學習和成長,並且激發他們自我學習的意願。
掌握學習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
在瞭解了學習黃金期及卡爾威特的早期教育之後,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的學習並非強硬地灌輸,在他們沒有許多互動能力時可以透過不斷重複的行為刺激他們的學習感官,隨著年齡的成長這樣的方式便顯得無效且無聊。根據義大利心理學家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的觀察發現,孩子的學習有所謂的「學習敏感期」,也就是在七歲之前的每個階段會有特定的一段時期對某樣感官非常敏銳,而後形成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法。
- 運動 Movement:自出生開始
- 數學排列 Math Patterns:出生開始至三歲半,隨後轉成數學
- 情緒控制 Emotional Control:出生至兩歲半
- 次序 Order:半年至三歲半
- 對小東西感興趣 Interest in Small Objects:一歲至三歲半
- 單詞 Vocabulary:一歲開始
- 感官特別時期: Special Epoch for Sensation:兩歲半至六歲半
- 文字、形狀和聲音:Letters, Shapes and Sounds
- 音樂 Music:三歲開始
- 寫作 Writing:四歲半開始
- 閱讀 Reading:五歲開始
運動、數學排列、情緒控制(自出生開始)
這三項敏感期自孩子出生開始便存在,嬰兒出生時有著相當有限的運動能力,然而隨著身體的成長,他們的精細動作(fine motor control)和粗大動作(gross motor control)都會快速地進步。當他們了解到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時,認知能力也同時發展,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肢體和運動來學習事物,因而刺激腦神經產生連結。
除此之外,在早期的學習敏感期階段與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的一同生活之中,他們會透過照顧者的反應而學習到關係、溝通以及情緒控制。當父母對孩子的反應(哭聲、咕噥聲和牙牙學語)作出回應孩子會發展出自我價值和認知,同時也是建立較深入的溝通及思考的重要基礎。
或許你對於嬰兒具有數學思考能力會感到驚訝,但蒙特梭利博士發現所有的人類嬰兒都具有學習數學的稟賦。她觀察到早期兒童的數學概念的建立是來自於觸摸、堆疊、分類以及把玩物體,透過對不同物體的手感操作他們學習到數量、順序以及排列,這些都是對於學習基本數學理論的準備工作。
「雙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
The hands are the instruments of man’s intelligence.
~ 瑪麗亞・蒙特梭利 Maria Montessori
對次序的需求(六個月大至三歲)
孩子天性對次序有著一種強烈的心理需求,許多父母並不明白孩子存有這樣的需求。大部分的父母肯定看過自己的孩子把事情弄得一團亂,毫無次序,然而蒙特梭利學派的教育家們證實,當他們對於次序的標準確定了,孩子內在對於次序的渴望便會被啟動。你可能也曾看過孩子們無故地亂發脾氣,這其實歸因於他們的次序感官被擾亂而產生的結果。
對小東西感興趣、單詞(自一歲左右開始)
每個父母都可以告訴你他們看過自己一歲的孩子對於小東西有著一種無法滿足的興趣,身為父母的責任是確保孩子手上可能會造成哽噎窒息的東西放進嘴巴,但仍然提供他們一個安全的環境能探索研究這些小東西。透過把玩小東西,這時期的孩子會經歷到一段強烈學習敏感期,使孩子深入地發展精細動作和捏抓物體的掌握,而形成未來學習寫字或是其他重要技能的強韌地基。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冒險,在適當的保護之下讓孩子正確地發展,而非一味地禁止、責罵,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對於孩子學單詞的能力起始於一歲左右,開始牙牙學語地發出一些簡單的單音,這其實是為未來學習說話而訓練口腔肌肉的準備工作。父母對孩子的對話相當重要,即便在他們看似還不懂任何一個單詞時,父母和小孩在語言上的互動和溝通會建造強化他們的腦細胞,若少了適當的語言互動刺激,孩子腦袋裡的語言區會難以成熟,因此早期的語言互動是早期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在此特別一提,父母最好不要常和孩子說「童語」,童語在各地的語言都存在,而在中文裡就是疊字,「水水」、「飯飯」、「哭哭」。當你對孩子說童語時,你會將孩子對於某樣事物的單詞對應綁定,而當他們成長時,父母又會教導說長大了不能說疊字,這會對孩子造成認知困擾,因為他們對於特定事物的認知已經被綁定了,父母又要花一些時間糾正他們的語言。然而疊字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其實是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渡期,因為他們的語言區還在發展中,對於特定的事物尚無法準確地發音,因此由孩子自身產生了疊字,但隨著持續接收正確的發音,他們會自行修正。卡爾威特書中亦有提到,老卡爾認為對孩子講疊字(童語)是佔去他們腦袋學習的空間,最後又必須改掉他們的習慣,那麼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教導正確的發音呢?
感官特別時期、文字形狀和聲音(自兩歲半開始)
所謂的感官特別時期是孩子在觸覺上的敏感期。蒙特梭利學派的教育家們認為比較起聽覺和視覺上的學習,孩子們透過雙手的觸覺感官學習會來得更加容易且有效率。換句話說,與其讓他們用聽的或看得上一堂課,倒不如讓他們實際接觸體驗。這段時期的也會對於如用手指描畫紋理表面(如砂紙)感到興趣,並將其文字的發音與形狀產生聯繫。這種自發性的興趣帶領他們進入閱讀和文字的敏感期(約在四至五歲開始)。
「文字是早已存在於孩子的意識之中用以描繪語言的激勵因子」
“The Letters are a stimulus which illustrate the spoken language already in the mind of the child.”
~ 瑪麗亞・蒙特梭利 Maria Montessori, 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音樂(自三歲開始)
我想沒有一個人不認同音樂對於大腦發展的重要性,不僅止於孩子,成人也會因著音樂而有著情緒上甚至生理上的改變。大約在三歲時,孩子會經歷一段對於學習節奏、音高、旋律等等的學習敏感期。音樂會引領孩子在學術、社交和情緒上正確且正面地成長。
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早期教育在生理上的運作、早期教育的經典《卡爾威特的教育》以及蒙特梭利的學習敏感期,給各位一個對於早期教育的概觀,從生理上發展到實行的方法,再認識到施行教育的正確時機點。教育並非養育成人那麼簡單,人類的大腦是地球上的動物界裡最珍貴的事物,是使我們與飛禽走獸分別出來的重要工具,然而若錯失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將會失去發揮孩子全部潛能的機會,那是多麽可惜的一件事情啊!
希望大家喜歡我們的文章,更多延伸的內容會在往後的內容和各位分享,若您喜歡,希望也不吝於分享這篇文章和我們的網站給更多人知道喔!
7 留言
[…]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地贏在起跑點|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
[…]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地贏在起跑點|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
[…] 我們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中提到老卡爾如何訓練他的孩子學會八種語言,其中一種重要的方式就是讓孩子閱讀不同語言的同樣故事,透過對故事內容的熟悉以及不同語言的交叉比對,孩子能更容易理解另一種語言。因此建議父母至少要買中英兩種版本的兒童聖經繪本,讓孩子多多接觸不同的語言。 […]
[…]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地贏在起跑點|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
[…] 延伸閱讀: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地贏在起跑點|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
[…]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地贏在起跑點|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
[…] 人類長期的教育課程是以分科教學的方式進行,例如在數學的課程中只教授純數學理論,並沒有數學於科學和科技的實際應用。這明顯不符合我們實際生活和工作的運用,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整合的,而非分割的。傳統教育的課程並非以整合性思維為導向,學生所學習的許多科目彼此之間沒有關聯。因為科目間缺乏連結,容易導致學生對科目學習產生疑問:「為什麼要學這個?」、「學這個做什麼?」(延伸閱讀: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地贏在起跑點|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