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說兒子該窮養,女兒要富養。
窮養兒子才能磨練心志,富養女兒才能養成氣質。
這是一個假議題。
孩子既不富養也不窮養,孩子該讓他們認識到的是經濟學的本質:
「資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慾望無窮。」
《國富論》~亞當斯密
內容目錄
孩子哭了怎麼辦?
你說孩子在這個年紀怎麼能明白?他們只能哭而已。
像在熙這樣的小小孩哭的話不難滿足,通常就是餓了、累了、大便了,很容易解決。而當他們需要擁抱安慰時怎麼辦呢?
答案是在原地蹲或坐下來抱著孩子安慰他們。
這沒有什麼神奇的教養秘訣,單純就是媽媽不可能把你抱著哄你安慰你,因為孩子你會長大,而且長得很快,但媽媽的力氣跟不上你的成長。接著下一步是,帶他們玩些玩具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大多時候都是有效的。
奶奶在在恩小時候到家裡來時也是如此,上一輩的育兒方式,無限制地滿足他們的需要,一哭就抱,而且還是抱起來邊走邊哄。
我告訴她:「媽,妳這樣做會累,在原地抱安慰他就行了。」
奶奶說:「沒關係,他需要我這樣抱他。」
好吧,就讓妳這樣抱他。
然而等在恩再大一點時,奶奶到家裡來,卻發現只有在恩會這樣操控她要她抱,不會要我們這樣抱他。奶奶也真的抱不動了,於是開始學會轉移他的注意力,給他嗑瓜子切水果唸故事。
孩子哭的時候先理解他們的需要再滿足他們,如果他們的「需要」需要行動才能得到,就讓他們付出行動。
如果他們的需要因為現實而無法被滿足,那麼就原地安慰他們,並且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世界不會因著你的哭泣而改變
對於大小孩在恩我們是這樣教育他的,當他哭的時候我們會告訴他:
「你可以哭,但世界不會因你的哭泣而改變,你必須做出行動去改變它。」
這句話對一個孩子來說聽起來很殘酷,但你能否定這句話嗎?
台灣的育兒方式普遍流行無限制滿足孩子的需要,不讓他們哭,避免他們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人格發展。
理想是豐腴的,但現實是骨感的。我只問一個問題:
你的斷點在哪?
什麼時候要讓孩子面對現實的殘酷?大學嗎?出社會嗎?
今天在恩在外玩了一整天,很明顯地累了,回家不想洗澡只想睡覺,但規則是回家要先洗澡,接著可以看個電視(讓媽媽煮飯),然後吃飯小玩刷牙睡覺。不想洗澡的在恩就在原地嚎啕大哭,而我只能告訴他:
「你可以哭,但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你要用說的,不然我不知道你要什麼。現在,你站在這邊哭,我先幫弟弟洗澡。」
幫在熙洗完澡後,他還是繼續哭,哭完之後光著身子跑回自己的床哭。
我沒有罵他,沒有強迫他洗澡,我依然告訴他:
「你可以哭,但世界不會因為你的哭泣而改變,你必須做出行動,你必須說出你要什麼。」
於是在恩說出了不清不楚的兩個字:「睡覺」
我接著告訴他:「好那你必須洗澡,不然你就是光著身體躺在這邊。」
後來他就願意出他的小山屋床完成他的洗澡大業。吹完頭髮後,他就回去小睡,而我就去煮飯。
煮完晚飯後我去叫他,他看了我一下,想要繼續睡。後來我先餵了弟弟吃飯,他走了出來說要看電視,我告訴他剛剛是看電視的時間,你選擇去哭鬧脾氣,所以沒有電視看了。
於是他又回去房間哭了,我進去房間依然告訴他同樣的話:「世界不會因你的哭泣而改變,你必須採取行動去改變它。我幫你準備飯在外面,你可以選擇在這邊哭或者是出去吃飯。」
最後餵完在熙,我也吃飽了,在恩這時很淡定地出來吃飯,不哭也不鬧,還跟弟弟有玩有笑。而他的食物也只剩盤子中的那些份量,吃完就沒了。
資源有限,慾望無窮
讓孩子哭泣,不要阻止他們,不是不滿足他們的需要,而是提供他們選項,接著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對於無法溝通的小小孩,先理解他們的需要再滿足,不要一哭就抱。要安慰的話坐在地上或至少待在原地擁抱安慰他們,接著找一些事物玩具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對於開始能溝通的孩子,你要這樣告訴他們:「哭泣不能改變世界,你必須說出你的需要,並且採取行動去改變它。」
所以孩子該富養還是窮養,我想答案很清楚了,是要讓他們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
富養的極端帶出極端的慾望,窮養的極端帶來錯誤的匱乏。無限制地滿足帶來無窮的慾望,卻沒能讓孩子知道資源是有限的。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2 留言
[…] 推薦閱讀:孩子該富養還是窮養?從經濟學學教養 […]
[…] 孩子該富養還是窮養?從經濟學學教養 […]